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2023年2月,是由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共建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致力于成为集专业高端智库、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空间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计划5年内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研究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常驻教师36人,柔性引进教师65人,具有博士学位等高层次学历教师84人,常驻博士、硕士研究生科研助理99人。研究院下设综合运行部、科技合作部、教育教学部等7个部门。研究院成立了由6名院士、4名长江学者领衔的18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研究院发展提供战略指引与技术把关;引育10支精锐科研团队,其中1名团队负责人入选国家青年长江学者,4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10人入选自治区“英才兴蒙”高层次人才,2人被认定为鄂尔多斯市高级人才。获批鄂尔多斯市标志性科技创新团队2支,产业创新人才团队1支。
研究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全市仅3家)、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并成功备案为鄂尔多斯市新型研发机构,逐步构建起多层级、多功能、多元化协同发展的科研平台体系。
研究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批自治区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项目2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连续三年获批鄂尔多斯市科技“突围”工程“揭榜挂帅”重大项目,项目资金共计4600万元;获批鄂尔多斯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青年科技人才项目1项。
研究院授权及公布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53项;发表论文115篇,其中SCI论文39篇(1区TOP 4篇)、核心期刊论文61篇;获批省部级与行业协会科技奖励6项;获批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5项。
研究院依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鄂尔多斯),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与当地央企、国企和民营企业深入开展科研合作,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落地科研成果转化项目40项,经费总计7922.22万元,其中 2023年12项(3594.61万元)、2024年22项(4076.75万元)、2025年6项(250.86万元);为本市企业突破技术难题,设立市校科技合作培育项目67项,研发投入经费670万元;协助校科研教师在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签订企业横向科研课题 11项,合同总金额 373.8万元;在“蒙科聚”平台发布9项重大科技成果;引入理事单位12家,孵化企业6家。
研究院积极推动“一本三专”的“双一流”“双高”建设,开展本科交换生“2+2”培养工作,与高校、企业合作探索高职+本科+企业“3+1+1”联合培养模式,选派多名教师指导“一本三专”院校专业建设。与“一本三专”院校开展34场次学科与专业建设交流活动,助力应用技术学院获批“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制定方案协助鄂市“一本三专”院校培育申报国家级特色课程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2项;开展了职业院校师资培训14期,累计参训人员达459人次;开展了企业培训7期,培训企业人员1140人次;推进职业学院函授站工作,招收239名学生;与职业学院共建“内蒙古现代化煤炭开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职业学院联合获批2024年市级重点研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将辽工程获批的教育部、国家应急管理部3个重点实验室在鄂尔多斯设立分中心,由研究院和职业学院联合共建3个实验室,力争3年内建成省部级实验平台,助力行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研究院积极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神东煤炭集团、汇能集团、隆基绿能等企业深度开展合作,建立33个实习实践基地。组织万名辽工程学子赴鄂尔多斯实习实训,截至目前,安排近2580名本科生赴煤矿及企业进行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生产实习,427名研究生赴煤矿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聘任专业硕士企业导师105人,分配130名硕士到导师企业开展真实问题研究,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同时,协助市人社局举办5场“暖城之邀”校园引才招聘会,现场签订协议235人,为当地人才队伍注入活力,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始终秉持“太阳石精神”,遵循“合作、创新、服务、共赢”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为鄂尔多斯市煤炭产业提供科技支持与创新动力,为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力量。作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与蒙西、陕北等煤炭主产区合作的桥梁,研究院积极参与黄河几字湾地区生态治理与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研究院贯彻学校“立足阜葫、东进沈阳、西出蒙新、贯通丝路”的战略布局,发挥鄂尔多斯政府平台、煤矿资源、能源产业优势以及学校人才、科研、创新优势,强化“校地、校企、校校、校友”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基地共建、科研创新、校友经济、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等合作项目,助力鄂尔多斯市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为鄂尔多斯建设国家西部教育强市、技能强市提供支撑,推动学校科研能力提升、优势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力争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新基地,成为学校服务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