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深做实企业家与科学家“握手”行动,7月7日,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局发布了首期《新型研发机构技术清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围绕鄂尔多斯市科技突围“揭榜挂帅”重大项目发布三项技术成果,诚邀企业进行技术成果对接,联动上下游资源,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成果转化,为建设新质生产力场景应用城市贡献研究院的智慧力量。
成果发布一:大型露天矿深部开采边坡稳定性精准化分析与控制关键技术
技术领域:能源/采矿
项目负责人:王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
项目简介:项目紧密结合鄂尔多斯露天煤矿资源禀赋与安全高效发展需求,围绕露天矿边坡智能交互式管控决策一体化软件系统研发,重点突破地质信息智能无人采集识别、工程地质精准建模、多源信息融合监测、交互式分析评价及滑坡分级预警等关键技术瓶颈。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建立了基于遥感技术与钻机作业参数相结合的边坡工程地质信息智能远程识别方法;分类揭示了鄂尔多斯辖区内代表性露天煤矿滑坡演化规律与机理,提出了非规则形态与特殊结构边坡三维稳定性分析方法体系;建立了鄂尔多斯域内露天煤矿滑坡地质灾害分类分级预测预警方法,实现了露天矿边坡智能、快速、精准化分析、评价、设计、治理与滑坡灾害精准化预警。
在推进绿色智能矿山建设目标下,露天矿边坡安全精准防控与滑坡灾害智能预警是实现矿山边坡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目标。项目团队系统研究边坡地质信息智能采集识别、多源监测融合协同分析与滑坡演化预警机制,突破性构建空-天-地-内一体化智能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并与准能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以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合作推进全国首个露天矿边坡智能监测预警与精准防控技术体系在鄂尔多斯大型露天煤矿的示范应用,是探索矿山本质安全提升的一次重要实践,对于实现矿山安全高效生产和推动绿色智能矿山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为鄂尔多斯开辟了矿山安全智能服务新产业增长点,优化了矿区安全治理结构,带动了智能矿山技术产业链发展,推动其从传统开采向智能安全开采转型,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矿山安全技术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成果发布二:煤基固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协同沙化土地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技术领域:生态环境
项目负责人:韩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
项目简介:该项技术聚焦鄂尔多斯煤基固废循环利用难题,创新研发多产业协同高质梯级利用技术。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实现有价元素回收,采用高温固相法等突破传统局限;研发新型低碳胶凝及充填材料,提升性能与环保性;制备土壤活性调理剂及改良剂,治理沙化土地并改良矿山复垦土。科研成果获批2024年鄂尔多斯市科技突围“揭榜挂帅”重大项目,并在黑龙江项目成功应用,创造超百亿元经济效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市场化利用途径,有力支撑固废资源化,提高资源回收率,保护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显著。
成果发布三:矿井冲击地压“空-天-地-井”一体化智能监测与源头防治关键技术
技术领域:能源/采矿
项目负责人:兰天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副院长
项目简介:矿井冲击地压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和产能释放的主要灾害。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煤炭主产区,蒙西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1/6,而冲击地压矿井18处(此外按冲击地压矿井管理18处),仅次于山东省和陕西省,而总产能约21070万吨/年,产能≥600万吨/年的大型矿井占全国总数超60%。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及内部的构造作用均受到了来自周缘地区的构造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矿井地质动力环境和地质动力条件存在差异性。矿井冲击地压难于防治的根源在于冲击地压发生的地质动力环境背景条件不清楚,冲击地压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超前精细化预测和精准防控是关键性技术难题。
本项目将解决鄂尔多斯深部矿井冲击地压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灾害超前智能化监测预警和精准预测防控关键技术难题。明确冲击地压主控关键层的坚硬覆岩地质动力条件,构建基于北斗GNSS、InSAR的矿区地壳形变监测方法,搭建无人机智能航测巡检技术,研发井上下“地震-微震”一体化监测系统,实现“空-天-地-井”一体化智能监测预警多模态信息融合,从而判识诱冲-诱震关键层。构建多尺度DeepSeek大模型,研发冲击地压灾害智能分析系统。基于矿井多因素模式识别危险性预测技术,解决冲击地压危险性的分单元精准分级预测和防治技术方案的智能判别难题。针对低位、中高位厚硬关键层卸压防冲,提出地质动力环境改造与减压开采协同防冲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将形成鄂尔多斯深部大型冲击地压矿井“智能监测预警、协同卸压动态调控”的冲击地压源头防治关键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