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研究院动态 >> 正文

【成果发布】浓盐水储库煤柱坝体损伤劣化特征及时效稳定性研究

发布者:鄂尔多斯研究院 [发表时间]:2025-08-22 [来源]: [浏览次数]:

本项目获鄂尔多斯市科技计划 “青年人才” 项目支持,于 2025 年 5 月立项,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承担,围绕 “浓盐水储库煤柱坝体损伤劣化特征及时效稳定性研究” 开展深入研究。

项目背景

煤矿地下水库工程有效缓解了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矿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其中,煤柱坝体作为煤矿地下水库重要隔水构件,对煤矿地下水库安全服役和煤矿高效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煤矿地下水库长期运行期间,受库容周期性变化影响,作为水库主要结构体的煤柱坝体长期处于浓盐矿井水的反复浸泡与溶蚀环境中,其力学性能逐渐劣化,一旦发生失稳,将引发煤矿地下水库溃库、矿井突水等灾害,亟需开展浓盐水储库煤柱坝体损伤劣化特征及时效稳定性研究,构建考虑时效性的煤体损伤变形本构模型,揭示多场耦合作用下煤柱坝体失稳诱因,提出基于多层次模糊理论的浓盐水储库煤柱坝体稳定性评价体系。项目的实施将为鄂尔多斯及神东矿区煤矿地下水库的合理设计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有效保障煤矿地下水库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行,加速推动煤炭绿色开采进程,服务国家水安全战略发展目标。

项目创新性

团队基于渗流力学、损伤力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水文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采用相似试验、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浓盐水储库煤柱坝体损伤劣化特征及时效稳定性,主要创新点如下:

(1)厘清浓盐溶液浸煤样力学特性劣化规律,分析浓盐溶液化学改造煤样表面形貌和内部结构效应,量化表征其对煤样微结构损伤程度。

(2)掌握浓盐溶液浸煤体力学性能、破坏模式及声发射响应特征,跨尺度分析化学损伤因子与溶浸参量的相关性,建立应力-水岩作用下煤体损伤本构模型。

(3)阐明浓盐溶液浸煤柱坝体微观结构演化和宏观渐进破坏特征,揭示应力-渗流-化学多场耦合作用下煤柱坝体安全系数的时间变化效应。

研究成果/预期成果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跨尺度分析化学损伤因子与煤体应变、应力和时间(溶浸参量)的关联度,引入损伤变量表征应力-水岩作用下煤体微观结构劣化程度,构建考虑时效性的煤体损伤变形本构方程;搭建大型固液相似材料模型实验平台,开展煤矿地下水库煤柱坝体损伤固液相似实验,建立浓盐溶液浸煤柱坝体围岩结构力学模型,揭示多场耦合作用下煤柱坝体时效稳定性影响因素。实现了对煤柱坝体强度变化、损伤状态及周边岩体环境影响的科学、高效、精准化评价与监测,为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管控提供了全面技术支撑。


(1)浓盐水浸煤体三轴压缩力学特性劣化规律

(2)浓盐水浸煤体三轴加卸载力学特性

(3)煤柱坝体损伤三维固液相似试验

(4)煤柱坝体稳定性评价体系研究

项目意义/应用情况

通过深入开展浓盐水储库煤柱坝体损伤劣化特征及时效稳定性研究,本项目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煤矿地下水库煤柱坝体稳定性评价与尺寸优化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煤柱坝体稳定性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该技术体系在鄂尔多斯市煤矿企业的推广应用,将为当地众多煤矿地下水库安全建设与高效运行提供精准科学指导,可显著提升水库储水结构安全等级与矿井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大幅降低矿井水外排引发的环境污染风险,切实缓解鄂尔多斯及神东矿区煤炭规模化开发与区域水资源短缺的核心矛盾,有力推动煤炭开采绿色低碳转型。

附:项目负责人简介

汪北方,男,1988年5月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人选、“兴辽英才计划”拔尖人才人选、省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评审专家库专家,担任《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主要从事矿山岩体力学与矿井水资源化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科教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技项目11项、教研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承担企业委托课题2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EI检索论文11篇,SCI检索论文13篇)、教学论文8篇,出版专业教材2部、学术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0件,登记软件著作权7个;第一完成人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赛罕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鄂尔多斯研究院)
网址:https://eedsyjy.lntu.edu.cn
邮箱:lngdeerdsyjy0221@163.com  邮编:017004